随着中国经济回升向好的趋势不断得到巩固,即将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明年宏观调控的主基调也日渐清晰,即在保增长的同时更加强调结构调整。
有网友担心,这些画面有朝一日真的会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吗?何建坤:自从工业革命以来,由于人类的活动,主要的是大量消费化石能源和森林的开发,从而导致大量的温室气体排放,引起大气当中温室气体浓度不断增加,所以大气当中的温室效应不断增强,引起全球气候变暖。所以,公约和议定书的双轨谈判确保了发达国家必须率先减排,2012年之后必须继续承担量化的减排义务。

所以在这个阶段当中按照一般的发展规律来看,我们GDP的二氧化碳强度是下不来的。实际上,这也取决于它未来经济增长的速度,我们根据美国环境署所公布的一些信息来给它测算一下,美国大体上是这样,到2020年,它的GDP二氧化碳强度(只讲与能源消费相关的二氧化碳排放),大体上2020年会比2005年下降32%左右。低碳经济就是要大力提高排放单位碳所产生的经济效益。这是一个比较软性的指标,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或者说是特别规范的标准。三是关于全球的长期减排目标的问题。
因此,它的这种负面影响也是在缓慢增加的,但不排除一些极端气候事件的频率会增加,气候事件的强度增大,造成的损害也会不断提高。所以为了长期目标的限制,必须和发达国家中近期的大幅度减排和资金技术的支持结合起来。第二,新兴产业的技术瓶颈必须突破。
一个个预算投资数十亿元的多晶硅项目在各地立项上马:赛维LDK在江西的年产1.5万吨多晶硅项目、大陆集团在内蒙古的年产1.5万吨项目、通威集团在四川的年产1万吨项目、中能江苏在徐州的年产1万吨项目、爱信硅科技在云南的年产1万吨项目、南玻集团在湖北的年产5000吨项目、江苏阳光在宁夏的年产4500吨项目……多晶硅也成了上市公司追捧的香饽饽,只要涉足多晶硅项目,企业就能凭借新能源概念受到市场的热捧。由于可再生能源是未来发展的主流方向,加上我们自身有化工技术基础,所以很看好多晶硅,准备选择一个成熟可靠的技术路线发展多晶硅事业。只有突破了瓶颈,新兴产业才能成长壮大。多晶硅企业也因此进退维谷:究竟应该立刻收手,还是可以放手大胆地干?预警机制的混乱,暴露出了我国经济管理模式的缺陷。
从德国政府宣布实施十万太阳能屋顶计划开始,海外巨大的太阳能光伏市场被启动,直接激发了中国多晶硅产业的井喷式发展。闻立时指出:各地政府都在为产业升级绞尽脑汁,因此对于上马多晶硅这样的新能源项目,都会不遗余力地给予支持。

至今为止,能够享受到由国务院如此点名肯定的过剩产品还不多。第一,对新兴产业的管理要迅速跟上。多晶硅产业的原料来自有色金属工业,通过化工的方法生产,产品主要用于光伏发电,管理上横跨有色、化工、新能源三个行业。于是,所有的资本都疯狂地扑向了这早几年还无人问津的石头上。
9月26日,国务院批转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关于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引导产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简称38号文),文中明确指出多晶硅产能已明显过剩。所以多晶硅行业的关键问题在于是否过得了能耗关和成本关。在此背景下,国务院38号文出台,要求抑制多晶硅行业的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一位化工上市公司的战略发展部负责人告诉记者: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公司拥有了一定的资金实力,正在考虑上新项目。
多晶硅项目最吸引地方政府的是对地方GDP的拉动。2006年我国的多晶硅总产量只有87吨,与市场需求的缺口差上万吨。

神话破灭后应理性三思无论多晶硅行业是否真的已经出现产能过剩,有一个事实是无法回避的:金融危机让多晶硅的财富神话破灭。近期科技部的一份内部调查报告指出,媒体和官方采信的都是规划产能,与实际产能相去甚远。
对于多晶硅产能过剩的问题,多个政府部门罕见地担负起了预警职能。多晶硅产业不同于一般的产业,它具有较高的环保风险,这也是人们对低水平产能过剩后果的最大担忧。多晶硅项目好像不是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变成了地方与地方之间的竞争。内蒙古神州硅业有限责任公司高级技术顾问刘宝元十分感慨地说:我们这些做技术出身的人,知道生产多晶硅的技术含量很高,做成功并非易事,因此十分谨慎。不同于其他大宗化工产品,作为新兴产品的多晶硅,其产能过剩也颇有新意。一位多晶硅生产企业负责人说:我们已经感觉出来,地方政府的积极性甚至比企业还高。
四川瑞能硅材料有限公司董事董乡君算了笔账:假如以多晶硅价格60万元/吨计算,一个年产3000吨的多晶硅项目,销售收入就达到18亿元。据了解,国内已建或在建的多晶硅项目都是国际金融危机前立项的,由于投资巨大,金融危机一来,很多项目由于资金原因其实已经搁浅。
欧洲国家纷纷取消太阳能补贴,国外订单锐减。多方合力想规划不过剩都难多晶硅项目蜂拥上马之势是如何形成的?进入本世纪以来,随着国际原油价格的不断攀升,欧美等国纷纷开始寻找石油的替代能源。
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产业经济发展研究所副所长刘峰认为,产能过剩一般是成熟产业才会得的老年病,多晶硅属于新兴产业,如同新生儿,应该不会患这种病。多晶硅产业应该设立准入门槛或者实行生产许可证制度,对影响行业发展的重要问题如‘三废排放、节能降耗、产品质量等问题,都可纳入这一管理范围,在源头上加强对行业的管理。
闻立时说:多晶硅生产技术是卡脖子的难题。可是多晶硅来得快,一下子就能贡献10多亿元的GDP。国内多晶硅价格也从去年8月的每吨300万元暴跌至现在的每吨50万~60万元。第四,地方政府推波助澜。
一夜之间,拥硅为王成为业间名言——谁拥有了多晶硅,谁就能吸引到大量的投资。而2008年我国多晶硅的总需求量才1.7万吨。
这或许代表了很大一部分投资人的心态。中国光伏产业下游市场巨大潜力显现,引起了国内外企业的广泛关注,跨国公司进军中国光伏产业的脚步始终未停。
既有国际市场的怂恿,又有企业的热情,更有地方政府的前拉后推,多晶硅产业想不热都难,想不规划过剩更难。有一个问题也是不能不思考的:面对市场价格的暴跌,多晶硅产业将如何发展?在经历了多晶硅价格的过山车后,多晶硅业内出现了理性思考。
不但要看到新兴产业的无限前景,更要看到该产业目前尚未突破的瓶颈。2007年2月我国第一条千吨级多晶硅生产线在四川新光硅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成功投产,第一年产出230吨多晶硅,第二年生产了810吨。这一点名,使多晶硅一下子从一个创造财富神话的产品,变成了让人进退维谷的产品。但那些从来不曾接触过多晶硅的人却十分大胆,投资那么大手笔,我们都觉得心惊肉跳。
新光硅业公司总经理陈绍章介绍说,当时,他们仅用1年半的时间就全部收回了10多亿元的投资,这种投资回报速度在其他行业是不可想象的。但我们还是会适时重启这个项目。
尚不知多晶硅为何物,却匆匆登上了投资多晶硅的列车,这是不少投资人行为的真实写照。现在火力发电项目限批,水电项目不批,大量风电因无法接入电网而造成项目不能批。
蹊跷的是,仅仅在两年前,多晶硅在中国还是个可望而不可即的产品,怎么短短两年之内,就成了让国务院点名的过剩产品呢?如果是真的过剩,那么到底有怎样的特征显示?如果是人们对其过剩的担忧,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种担忧?不管是不是过剩,这个产业又应该如何破茧重生?财富神话吸引蜂拥上马多晶硅成了2006~2008年投资领域最热门的词汇。岳润栋认为,要解决已建企业的环保难题,就应该在技术层面将多晶硅产业链向有机硅领域延伸,实现产业间联合的循环经济。 |